五年奋斗,把无障碍人文成果与价值写在中国大地上——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侧记

2021-05-10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五年奋斗,把无障碍人文成果与价值写在中国大地上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侧记

 

 “要将无障碍理论研究转化为现实成果,要从不同领域,提供科技创新,科研成果不仅写在论文上,更要写在大地上,写在人们的心坎上。”这是2016年4月23日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成立之时,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和中国残联副主席、研究院管委会主任吕世明的约定。在此之前两位老师的巧遇,清华大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中国残联的倾情扶助,奠定了研究院成立的基石。吕世明副主席每每谈起都有感皆因无障碍而结缘、人文引德源。

 18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把无障碍人文成果与价值写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成为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时时谈论着、策划着,天天推进着、践行着的目标与方向,让亲历者和见证者记忆犹新、历久不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西湖大学、康复大学……一项项国家重点工程都留下了清华无障碍人的身影;校园无障碍改造、工业厂房无障碍标准、孤独症融合发展、老旧街区改造、适老化工程、智能信息技术研发、避难避险研究、无障碍国际合作、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一个个情系民生福祉的无障碍研究与实践,都倾注清了清华无障碍人拼搏的汗水与心血。与新时代同向同行,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同频共振,成就了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五年来的追寻。

 

 一个特别值得记住的日子

 每到四月,清华园总是沉浸在无限美好的校庆氛围之中,2021年的四月更为热烈。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又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等重大历史节点相重合,更彰显其非凡的意义。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称之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为起步中的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指明了方向;五年后,习近平总书记重回母校,为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送上祝福,为高等教育发展勾画蓝图。总书记强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总书记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地,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再次激励清华无障碍人“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的豪情与斗志。

 回想2016年4月23日,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宣告成立。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对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的成立寄予厚望。在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宣读《关于成立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的决定》,明确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是中国残联和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旨在开展无障碍国情研究与政策咨询、无障碍人居环境、无障碍技术开发、无障碍技术与标准体系、无障碍人文理念的传播与人才培养等五方面研究,希望把研究院建成国际一流的无障碍领域智库、国际一流的无障碍技术研发中心和中国无障碍事业的国际交流中心。希望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发挥清华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配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开展无障碍发展领域的研究,推动国家公共服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如张海迪对研究院的期望:“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一切需要它的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消除物理障碍固然重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更为重要。发展无障碍实际上是消除歧视,是尊重生命、维护权利和拥有尊严的充分体现”。殷殷叮嘱、款款深情,激励清华无障碍人牢记“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

 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在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指出:对无障碍事业的发展和研究,是使我国残疾人、老年人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迫切需求,也是对国际社会人权进步的巨大贡献。清华大学相关学科在无障碍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长期的积累,研究院的成立将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更好、更全面地服务社会。

 吕世明表示,清华大学与中国残联在国内率先成立以学科交叉融合、高端智库为特点的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充分体现了清华大学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

 那一刻,标志着我国无障碍事业开启多元化发展的又一个新里程碑。联合国项目事务署发来贺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民航科技研究院的代表与学者专家同贺共议,交流成果、畅谈愿景,为研究院多元发展指明路径、奠定基础。

 那一刻,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研究开启跨学科、跨领域发展新模式。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无障碍人文、信息、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广阔天地。无障碍理念的国际化、无障碍设计的精细化、无障碍技术的现代化、无障碍未来的智能化,通过各个研究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的成果展示和分享深入人心,为研究院的社会协作、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开端。

 那一刻,标志着我国无障碍文化校园培育、强基沃土的新举措。清华学生无障碍志愿使团、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的成立将“无障碍发展”的种子播向广大青少年,用行动诠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人文精神。当年首任会长袁周同学曾大胆地向正在视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李克强总理报告“我们要成立无障碍研究院和学生协会了”,这代表着初心与理想的接力棒不断相传,今天学生协会周围凝聚了众多青年学子,成为清华园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

 

 一个温暖、友善、聚力的大家庭

 五年来,研究院的发展得到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热心人士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威高集团、福建省自强助残教育基金会、奥克集团持续的支持和帮助,索诺瓦中国、光大银行、腾讯公益基金会等企业和机构给予的捐赠,激励研究院全身心投入各项工作中,通过无障碍事业凝聚起无私的感召力量。

 清华大学与中国残联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了研究院管委会,充分借助残联组织优势,进一步扩大与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民航总局、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机场协会、中国老龄协会、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深度交流与务实合作,开展与广东省、北京市、深圳市、雄安新区、临沂市、济宁市等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联合研究实践,与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深圳大学、西湖大学、中建设计集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高校与机构的协同合力,共同为为中国无障碍事业贡献力量。

 在“无障·爱”旗帜下,研究院凝聚专家学者团队,精诚合作,倾注践行,不遗余力,无私奉献。清华大学和中国残联双方委派担任研究院管委会主任的邓卫教授、向波涛教授和吕世明副主席搭档默契,拿出了大量的时间,亲力亲为、挑灯熬夜,战略谋划、培育队伍、聚合资源、拉动项目、打造精品、推进研究院体系与机制性建设;庄惟敏院士、吕小泉博士作为研究院专家委员会联席主任,倾情投入,潜心磨砺,为研究院专业发展悉心指引,成为研究院技术主心骨;中国残联维权部周建主任、张东旺副主任为研究院整合资源、协调工作、优化路径不辞劳苦;研究院的依托单位清华大学智库中心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呵护,苏峻主任、孟祥利副主任为研究院的发展尽心尽力;清华大学科研院机构办为研究院成立和成长铺平道路,甄树宁主任亲力亲为;研究院院长边兰春回顾研究院在接受国务院表彰之时,提起与习近平总书记握手的温暖情景,更加坚定为雄安新区、粤港澳等国家重大项目植入无障碍规划砥砺作为的决心;研究院各位副院长代表了共建院系服务社会民生的倾情投入和跨界创新,来自建筑学院的张利院长、张悦教授、周燕珉教授、程晓青教授,机械学院的季林红教授,计算机系的史元春教授、美术学院的徐迎庆教授、张烈副教授、吴佳睿老师、徐紫薇老师,社会学系的裴晓梅教授、王天夫教授,继续教育学院的刘震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黄献明主任、王宁高工等,无法一一枚举,都在研究院的五年成长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清华大学校办、基建处、修缮中心、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协同开展校园无障碍建设,都是研究院的“娘家人”和开展工作的根据地。

 五年的成长,离不开中国残联、清华大学大家庭的哺育,更离不开研究院各位专职老师的忘我奉献。接近古稀之年被誉为“黄牛先生”的孙一平副院长,节假日和休息日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始终默默奉献不辞辛劳;设计总监孙力扬老师从海外归来,放弃企业的高薪聘请,投身研究院的无障碍事业,与残障人士和设计团队,一丝不苟矫正设计偏颇,提出解法良策;曾经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展的康尼老师,一位洒脱精干的文化女性,被无障碍的大爱所吸引,放弃了待遇丰厚的条件,投身到公益怀抱,还把女儿和幼儿园、中小学的小朋友大朋友们培养成为宣传无障碍理念的“小天使”;还有曲文雍、丁晨、原源、刘曜、肖剑、旺鲜娇、刘磊、刘玉霞、崔轩、徐秉钧、潘芳颉、侯雨亭、黄梦莹、金安园这些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不同角色与研究院同呼吸、共命运的青年人,用奋斗的时光编织了研究院的生命;当然还有不能忽略的另一位创始人——执行院长邵磊老师,从申请研究院成立到迄今为止的1800多日,研究院的成长就是他的生活,按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志愿服务、洗涤心灵、重塑自己的五年。

  

 一个中国特色、创新引领的新型智库

 “当为了人类生活更美好来进行创造时,这件事就变得有意义了。”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庄惟敏教授常常说起的话。2017年6月,庄惟敏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参加全国政协召开的第68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在国家决策领域和国内主流媒体上发出清华无障碍人的声音和主张。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肩负着我国新时代无障碍发展的人文情怀,展现出全球知名高校承载的社会价值,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独具特色的新型智库。它奋进于国家“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奠基于我国高校无障碍建设与人文精神的传承,奉献于祖国腾飞、创新发展的重要阶段,传播于“一带一路”中国无障碍理念的实践与追求……大地清华,生生不息,清华无障碍人在国家、社会、学校的扶持下茁壮成长,立志成为新时代无障碍事业的奋斗者,在清华大学的沃土中耕耘,努力为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智库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对残疾人群体特别关心、特别关注。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截瘫养老院看望残疾人,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号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纲要》及中央关于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文明、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文件中也都明确提出要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指示:要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特别是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基层座谈时强调,“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在连续四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面对新时代发展中的社会老龄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布局,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成为国家民生保障大计,承载着社会公平正义诉求和对人的生命尊重与关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不断强化深入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义,这些都为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乘势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研究院的成长大力推动了中国的无障碍事业发展,带动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纷纷成立专门的无障碍机构。研究院还承担起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无障碍环境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教授担任无障碍专委会主任委员,七名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家担任副主任委员,共同开展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此外,研究院作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智库秘书处的依托单位,积极会同智库成员单位多元合作,推进成果实际转化落地,发挥行业引领和智力支撑,起到无障碍环境建设高地的示范作用;积极参与服务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加入特聘专家指导团队,为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全面提升献计献策;受邀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残障小组,在联合国的平台上交流经验、分享中国实践成果,共同推动残障平等和无障碍事业发展。

 五年来,研究院先后举办“包容与多样”无障碍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机构第一次联席会议、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大会、“一带一路”框架下无障碍论坛等高层次行业会议,联合组织全国首次无障碍设施设计十项精品案例评选与分享活动等;面向国际社会发布《通用无障碍发展北京宣言》,组织学生起草和发布《“一带一路”通用无障碍发展倡议》《做无障碍天下使者》倡议等;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通用无障碍与健康人居实验室”,开展通用无障碍与健康人居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研究院的诸多工作得到了康复国际(RI)、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认同。研究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坚持平等、多样与包容的国际视野,作为无障碍事业的窗口讲述中国故事。与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丹麦、俄罗斯等国家的无障碍研究学者专家在无障碍的公共政策、空间环境设计、技术标准、辅具产品、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面对应对老龄化、城镇化、城市新一轮提升等诸多问题与挑战,研究院广泛参与、深入研究、积极实践,让创新成果和案例不断涌现。为提升社会公众在平等、包容、永续发展方面的认识与共识,促进实现人民群众共创和谐宜居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景,为此研究院始终在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智力支持而不懈努力。

 正如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在2018年拟定的《通用无障碍发展北京宣言》中提出,无障碍是社会包容发展的现实需求,全社会需要更新思想观念、优化制度设计、改变惯性思维和认识、促进融合共享,深化对“通用之道、参与之法、法律之牙”的认识和实践,以通用无障碍(Universal Accessibility)发展作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达成共识,群策群力,迎接未来在包容发展方面的挑战。“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物质环境、信息环境和服务的系统衔接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所有人机会均等,自由体面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这些与政策法规、财政保障、社会创新、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理念传播和引领示范都息息相关。”研究院执行邵长邵磊教授如是说。

  

 一个服务社会、聚焦民生的实践基地

 研究院成立五年来,秉承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投入新时代的发展建设中,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先进的意识与理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国家有关部门完善无障碍技术标准、研究编制国家相关政策的工作中,为国家公共服务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推进无障碍立法研究,开展无障碍与经济发展课题研究,为国家无障碍战略发展提供科学研究成果和战略咨询服务;以编制无障碍专项导则和开展无障碍专项课题研究为推动,积极促进诸多大型工程的无障碍专项设计落地,填补多项国家行业空白,展现我国新时代人权保障的形象,为新时代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无障碍专项规划”首次将“无障碍专项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编制入选优秀成果。

 五年来,研究院参与的重大研究项目有: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课题研究;牵头编写《雄安新区无障碍规划标准导则》;参与《银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团体标准评审;编制《清华大学校园无障碍专项规划》,为全国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借鉴;参与《西湖大学无障碍环境建设指南及图示》编制与评审,填补国内校园无障碍系统化设计的空白;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无障碍环境系统配套规则导则与行动计划》专题研究,推动提升大湾区整体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与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中国康复大学的规划设计上深度合作,全程提供无障碍设计咨询与指导工作,编制《康复大学无障碍校园规划建设导则》;与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智库联合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经济价值”课题研究,主编《国家无障碍战略研究与应用丛书(第一辑)》一套10册,特邀时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为丛书撰写序言,该套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获得2019 年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成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智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重要成果等。

 五年来,研究院多领域、全方位参与无障碍社会实践,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的规划设计总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利院长团队充分配合,针对无障碍专项设计进行大量研讨,推动奥运场馆的无障碍设计水平提升,树立样板;与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对接场地无障碍建设,为延庆赛区冰雪赛事场地和赛场周边环境的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标准及后奥运发展等重大事项献计献策;组织专业团队参与雄安新区商务服务中心的无障碍专项设计咨询;为亚投行总部办公楼、奥运村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雄安高铁站、中国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等重大项目,以及北京市、张家口市等城市和区域提供专业咨询,深入施工现场,对无障碍设施设计进行诊断咨询与专家论证。此外,还先后参与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在北京市亮马河南路2号的联合国驻华机构主要办公区域的局部无障碍环境改造;与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达成共识,以度假区的“奇·享”项目为范本,共同探索在教育和创新领域推进中国内地的无障碍包容性建设;主办“包容性发展:城市和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研讨会”,协办“中国集合住宅70周年——历史、现状与未来”研讨会,协办全国旅游景区(点)无障碍环境研讨会,“融合 通用 共享”国家无障碍卫生间设施设备配套标准导则研讨会等。

 “十三五”时期,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进入重要战略窗口期,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研究院关心的重要课题。研究院作为交叉学科与技术创新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探讨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社会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问题,包括对老残群体的需求质量和福祉提高的供给体系研究,积极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在社区无障碍改造、适老化工程等方面,参与举办了社区无障碍改造与社区治理学术系列论坛——旧住宅加装电梯政策技术与公共参与,组织开展走进西城白塔寺历史街区“乡愁北京实践团”系列活动,通过实地勘察区域内无障碍环境现状、问卷调查、访谈、轮椅体验等方式,为白塔寺历史街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建议;策划组织了北京望京花家地小区“美化大‘家’——望京花家地社区微更新与社区营造”活动,探寻社区NGO、外部智力机构以及居民多元组合参与的社区参与方式等。同时,研究院作为面向适老适残领域研究的智库机构,坚持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研究,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国现在社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入细致梳理和研究,借鉴日本在老龄化进程中的先进经验与模式,组织开展了清华通用无障碍工作坊——“长期照护与养老市场”,聚焦“高龄者照护”和“养老设施设备”两大主题,为养老机构的筹建与运营提供新知识、新思路,探讨中国老龄化问题以及养老行业的新模式、新发展。

 伴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已不再只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的特殊需求,而是关乎全体公民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新时代的百姓之需、国家之愿,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幸福工程”。“我们要把无障碍建设当成城市的底线,而不是城市的装点。”“无障碍设施的关键在对细节的把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如是说。

 

 一个多元融合、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始终坚持走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科技发展之路。五年来,研究院共建院系团队不懈努力,在建筑、规划、工业设计、机械制造、互联网、医疗与康复、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紧紧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无障碍新型国家智库的定位与目标,强化学科交叉创新,推动产学研的融合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其“融合”的特点,充分体现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学科与学科间的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健全人与残障群体等不同群体的融合……这种多元融合、科技创新,成为研究院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美术学院团队研发的“大幅面触觉图形显示终端”,可以让盲人通过触摸感知丰富的图像;美术学院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团队的智能化儿童能力评估系统“VB-MAPP”,为特需儿童建立个别化教育康复计划提供科学参考。机械工程系、智能与生物机械实验室团队研发的无动力储能外骨骼ES-EXO,可以让截瘫患者在机器辅助下站立行走,改善其相关人群的感知与行动能力,“上肢康复辅助机器人”,可以辅助由神经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等)造成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机交互实验室团队研发的面向视障用户的无障碍交互技术Smart Touch、智能键盘VIP Board、耳势交互系统Ear Touch、系统软件“慧说读屏”等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大幅提升盲人用户在智能终端上的信息访问能力。研究院与继续教育学院面向社会合作开设《孤独症康复教育专业课程》,为中国孤独症康复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适应中国国情的、面向国际的,集严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积极促进中国本土孤独症康复教育事业国际化、规范化的长足发展。

 让截瘫患者重新站立起来行走,让视障者方便地操作计算机并能轻松地读懂网页上的图片,让听障者同所有健听者一样参加会议,方便地获取信息,这在以前简直都是“天方夜谭”,如今被清华无障碍人一一破解,多项无障碍领域科技的创新成果,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意识与生活,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五年来,研究院举办多场无障碍交叉学科论坛,如日本临床美术与中国认知障碍诊断与康复行业交流论坛,开展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交流,引领了中国康复领域的艺术治疗新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信息无障碍——残障平等意识”工作坊,从视障、听障、精神障碍等群体获取信息的需求出发、提供信息无障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举办“孤独症康复——通用无障碍工作坊”和高端康复人才国际培养和交流,从而指导在孤独症康复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和共同参与。研究院坚持以“用户中心(User Centered)”的跨学科(Trans-Discipline)发展模式开展各项工作,将计算机科学、人体科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效嫁接,在专业合作、实施路径、团队培育、精准服务、品牌建设、人文理念等方面促进社会共识,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多元发展、科技融合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中国有越来越多像清华这样的团队,开展研发残疾人需要的信息无障碍的辅助产品,让残疾人也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我相信,信息化智能化的人文社会,将为无障碍环境创造前所未有的美好愿景。”吕世明如是说。

 

 一个促进交流、播种价值的广阔天地

 “他们会成为火种,感染和影响更多人。”这是执行院长邵磊的期望。

 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始终按照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要求,持续推进校园无障碍和国际交流,培育文化、传播理念、立德树人。在青年学生中普及无障碍,在大学的课堂上传授无障碍,在大学的校园里体验无障碍,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无障碍,这是清华无障碍人的一贯追求。研究院通过“无障碍发展国际学术大会”“非常无障碍沙龙”“通用无障碍工作坊”“全国无障碍通用设计研修营”“校园无障碍学生SRT项目”、无障碍学生社团建设、开设无障碍相关通识课程、参与国际化交流等多种形式,培育传播校园无障碍文化,致力于让更多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无障碍,让无障碍理念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

 研究院发起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以“无障碍发展”为主题的学生社团——2016年4月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成立。学生协会的成立旨在“让每一个人独立平等地学习、工作与生活”,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学生群体的专业能力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无障碍事业发展相关的科研、设计、宣传和促进等研究和活动,推广残障平等意识,推动无障碍环境高质量发展,为创造独立平等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人文校园做出贡献。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研究协会首任会长、建筑学院博士生袁周曾接受央视采访,参与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认识无障碍,共享有通途》专题节目的制作。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在2019年11月获得“清华百年树人德年公益文化奖”标杆社团的荣誉称号。

 在研究院的共同策划与支持下,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等学校的一群青年学生共同成立了“青少年无障碍使团”,发布“青少年无障碍发展使团倡议书”。这是我国首个以学习、宣传、推广、实践无障碍理念与无障碍知识为己任的青少年团体,使团立志推进中国青少年和全社会更多了解和重视无障碍发展,推动通用无障碍发展理念的普及。成立之后,青少年群体们便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无障碍活动,在校园内开展无障碍知识竞赛、辩论赛,组织同学们开展无障碍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等活动。使团发起人之一、北京四中国际部学生孟小渟赴美国盐湖城参加了第68届联合国NGO大会,通过展台、演讲、工作坊等方式让很多国际友人关注和了解到中国通用无障碍,了解青少年无障碍使团成立的初心与使命。

 研究院还发起成立了面向低龄儿童的探索性任务启蒙教育项目“无障·爱阳光天使儿童团”。主要是以幼儿园、小学日常的思想道德课程和孩子们假期活动为契机,通过趣味性的讲授、体验式互动参与等方式,培养建立孩子们平等与包容的意识,从小树立对人不歧视、不排挤的观念,引导其行为和品格发展,未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也期望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来影响家长们的意识,成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转变,进而将继续影响孩子的意识提升和行为改变。

 这些项目旨在面向青少年、幼童传播通用无障碍理念,将通用无障碍发展融进当代青少年的理念和价值观,为缔造一个更加融合、平等、友爱的无障碍社会而努力,这将对未来社会无障碍文明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研究院积极支持了我国首个专门培养残障者“无障碍行家”的全国无障碍通用设计研修营培训工作,联手开展“无障碍大讲堂”,以无障碍融合教育模式,推进无障碍人才培养战略,以着力解决我国无障碍专业人员和残障者无障碍高端人才缺失的问题。目前研修营营员已全面投入到“北京市无障碍三年行动”之中,其中有4名营员受聘于北京冬奥组委,成为无障碍体验员、监督员,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残障者无障碍推进先锋。

 五年来,研究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无障碍普及活动。如主办“花开喜迎导盲犬——太行山盲艺人无障碍走进清华大学民歌演唱会”和中国内地首部导盲犬题材电影《快乐密码》试映活动,让师生近距离接触导盲犬,了解导盲犬在盲人生活中重要的意义;参加联合国中国残障小组无障碍主旨演讲;启动“通用无障碍校园体系研究SRT(学生研究训练)项目”,组织指导清华大学老挝琅勃拉邦世界文化遗产实践支队的学生开展无障碍研究与实践;打造和推广清华紫荆公寓校园无障碍样板;参与长江商学院Global MBA 2020级以无障碍为主题的公益第一课和实地场景体验活动;组织清华多个院系的在校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为清华园、为整个社会的无障碍事业发展贡献清华力量。  

 通过举办内容多样的“非常无障碍”沙龙活动,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地邀请无障碍相关的行家里手走进清华大学,面向全社会,展现全维度、多方位的无障碍发展理念和进展,让大家了解无障碍的多样性、综合性,既包括物理空间设施的无障碍,也包括信息交流、服务等方面的无障碍,具体体现可达性、易用性,以及多样性、包容性等重要属性,了解不同功能的物质空间和不同群体对无障碍环境要求的差异性等。

 回望五年,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这株欣然绽放的小花已融入满园紫荆花海,成为清华众多高端智库中特色鲜明的后起之秀;回望五年,她的清香已飘洒于祖国大地,成为引领新时代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风范与方向;回望五年,她的风姿把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胸怀彰显,助力“十三五”无障碍事业发展的辉煌、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清华无障碍”,已成为中国无障碍事业一块响当当的品牌,无论在哪里,只要她出现,都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观念的更新、行动的唤醒和心灵的震撼……

 光荣与梦想同在、使命与担当并存。五年开拓进取,五年创新发展,五年铸就辉煌。2019年5月16日,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荣获由国务院残工委授予的“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称号。这也是中国高校首次获得此项荣 誉。在服务全面小康、新型城镇化、适老化改造、校园无障碍、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清华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不负众望,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在“十四五”国家发展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清华无障碍高地优势与人文价值必将进一步凸显。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我们的高校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深扎根中国大地,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全面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时刻回荡在清华人的耳畔。时代的画卷,在创新前行中铺展;事业的华章,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时,清华无障碍发展研究院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把研究与实践融入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融入服务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建设,以全局性、综合性、系统性和长远性为考量,以人民幸福生活为目标,努力把清华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新型无障碍智库,让无障碍科研实践与人文成果绽放于清华园姹紫嫣红的奇丽美景、秀美于万象更新的祖国大地、香飘于人人美好的生活体验之中……

 吕世明在2021年4月23日研究院五周年生日之际鼓励研究院同事们的工作,深情写到:

水木清华五年炫, 

排障除碍成就绽。 

人文情怀彩奕奇,

彰显非凡魅无限。

图治奋发砥砺行,

新征宏途美景愿。 

国际一流创新高, 

融合共享精彩现。

 

  无障碍价值,永远在追求;无障爱人文,清华永践行……

 

(作者简介:骆燕,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无障碍环境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无障碍文化-无障碍智库”公众号执行总监,无障碍文化作家,著有《骆言有声无障·爱》系列文集,为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志愿者。)


All Right Reserved ©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2018 ICP备14033128号

联系电话:010-62798379

邮箱:adi@mail.tsinghua.edu.cn

扫描关注微博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