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无障碍研究院与微软共创美好,成功举办无障碍与包容主题论坛

2022-12-10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共创美好-无障碍与包容主题论坛主视觉.png

    2022年12月9日,伴随第31个“国际残疾人日”的到来,由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与微软中国联合在线举办的“共创美好——无障碍与包容主题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微软、星巴克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通过分享相关理念、技术前沿和实践应用,探讨数字包容、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等无障碍相关议题,促进构建一个全社会无障碍新格局。论坛吸引了众多政府机构、高校、科技企业、公益组织等关心无障碍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近万人次收看直播。为向广大特定用户提供合理便利,直播平台设置了字幕、手语翻译画面。论坛由微软大中华区无障碍项目负责人段旭东主持。

    在开场致辞环节,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院长邵磊在表示,近年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学科交叉促进了无障碍产品、服务以及技术支持的进步,这些能够让失能失智、重度残疾人等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的支持,让他们的生活有尊严。但是目前的技术和产业距离真正的这一类需求的解决,还有不少路程要走。未来,我们要以科技创新驱动构建一个全社会无障碍的新格局。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市场营销及运营总经理康容表示,无障碍是一种责任,这是微软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厂商,微软的使命就是必须要服务和支持到每一个人。从产品研发、运营、沟通营销、人才招聘与培养等方方面面,我们都会确保包容性。同时,微软积极与中国本地企业共同推动“无障碍”技术广泛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魏思琪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推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实施,积极促进包括残障者在内的所有学习者一生都能够享有优质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同时还致力于通过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和辅助技术,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普遍获取,使包括残障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够享受知识社会带来的便利和益处。因为我们认为信息的普遍获取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更是残障人士独立生活和充分平等参与社会的先决条件。我们期待未来和社会各界在促进无障碍发展和社会融合方面进一步合作。

分割线主视觉图片.png.png

    在“包容与创造:‘无障碍’造福每个人、融合就业及包容性”主题环节中,论坛邀请了五位嘉宾分享了精彩的内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海啸教授,以“城市更新中的包容性发展”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城市建设中对弱势行动能力群体的忽视,已经造成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需要依赖城市无障碍环境的群体越来越边缘化。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加强社区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又是我们在城市更新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围绕人们的生活必需,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宜居的城市环境。我们希望通过唐仲英基金会包容性发展研究平台开展的一些研究和教育工作提高我们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实现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社会融合,也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奥博铁克(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麟青,以“浅谈城市包容性设计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包容性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用户”为中心,在残障设计、跨代设计、康复设计、老龄人设计中广泛应用。目前残疾人公共服务理念尚不成熟、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我们探索在苏州通过建立数字化无障碍示范景区、红绿灯智能化无障碍改造,推动提升残疾人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无障碍地图、无障碍环境治理平台、公交智慧无障碍导乘服务等应用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工具,更好的帮助障碍人士的出行、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各个方面,让我们的城市的公共服务更有温度。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许斌老师,以“AI手语数字人”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包容性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用户”为中心,在残障设计、跨代设计、康复设计、老龄人设计中广泛应用。目前残疾人公共服务理念尚不成熟、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我们探索在苏州通过建立数字化无障碍示范景区、红绿灯智能化无障碍改造,推动提升残疾人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无障碍地图、无障碍环境治理平台、公交智慧无障碍导乘服务等应用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工具,更好的帮助障碍人士的出行、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各个方面,让我们的城市的公共服务更有温度。

 

    星巴克中国社会影响力副总裁、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竺蕾,用“以一杯咖啡助力残障融合”为题作主旨演讲。她表示,星巴克通过“企业实践+公益赋能”的方式来推动残障融合和信息无障碍的发展。星巴克目前在中国已开出12家手语门店,这些门店约半数的咖啡师都是听障者,店里语音转文字的双向点单屏、手写板等让顾客和听障咖啡师能很方便地交流。“展心计划 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促进项目”是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2020年成立后发起的首个公益项目,主要是关注心智障碍青年职业衔接、自主生活能力提升,解决他们在义务教育结束后无处可去,只能回归家庭的困境。星巴克期望社会各界能够携手努力、不断创新,让我们的社会为残障群体提供更加融合、方便、体面的生活场景。

 

    微软 CSS Windows 商业支持部总监陈平,以“微软‘无障碍’包容性文化赋能员工和提升客户服务品质”。他表示,微软成功推进“无障碍”文化,是一个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的历程,这与微软的使命“予力赋能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包容性文化不仅赋能员工,也提升了客户服务品质。通过残障员工的加入微软,可以从更多维度来创新业务、产品,以至于对整个组织都是受益的。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我们能够帮助残障人士来降低沟通、交付方面的障碍。

分割线主视觉图片.png.png

    在“科技与畅想:未来无障碍和包容性发展方向”主题环节中,论坛邀请了四位嘉宾分享了精彩的内容。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喻纯,以“信息无障碍中的智能交互技术”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表示,智能手机信息无障碍技术,是基于图形用户界面改造而成,本身并不是专为视障用户设计的,因此带来系统性的访问障碍和输入性能瓶颈。我们人机交互实验室构建了智能交互代理系统,是通过智能理解、感知和推理来填补视障用户与移动应用之间的交互语义鸿沟,提升信息无障碍交互的可用性。在此基础上,还研发了无障碍交互技术SmartTouch、多模态反馈的虚拟盲道系统、无障碍智能键盘等智能手机使用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焦阳,以“面向盲人的触觉图形显示及交互设计研究”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全球有2.53亿视障人群,包括3600万全盲患者。在互联网时代,盲人通过触觉对图形图像的认知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从理论角度研究触觉,然后通过盲人用户研究和实验分析,探索盲人的触觉认知特点和影响触觉认知的关键因素,并且从设计角度建立理论框架,最终研发了这款盲人用计算机。它可触摸盲文、图形图像以及播放声音,解决了目前极度缺乏帮助盲人有效学习和理解图形信息的工具和设备的问题。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目前也在积极通过成果转化,尽快批量化生产。

 

    西安臻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浩冲,以“脑机接口技术在认知运动障碍康复方面的应用”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脑机接口是捕捉脑电波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应用场景极为丰富。通过脑电波的“采集-处理-控制-反馈”,结合深度 AI 算法,和生物材料的创新,可以帮助重度残障人士和渐冻症患者等人群实现感知外部信息世界。未来也将可能和AR/VR结合,为残障人士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团队研发了脑机接口智能康复机器人,面向脑卒中、脊髓损伤等认知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一体化康复解决方案。

 

    微软创新联盟运营总监朱益铭,以“科技促进无障碍与包容”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在微软,无障碍、可访问性、包容性是作为工程开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期望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障碍,促进全社会的发展。我们会用管理业务的方式来管理无障碍,系统化衡量工作团队的进展和目标。同时,还会与残疾人社区合作,倾听来自残障人群的反馈,重视老年群体的需求,以研发出更加包容的产品和服务。

分割线主视觉图片.png

    在青年圆桌讨论“从多学科、多主体、多场景谈无障碍包容性环境”环节中,论坛邀请了三位青年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会长、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金安园在分享中表示:无障碍校园环境是保障人人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重要基础。我们开展了“高校学生对的认识与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调查”并形成一份报告,有十余所高校的二十多个专业的学生参与。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同学们对无障碍有所关注,多聚焦于无障碍的物理环境,其次是信息环境,对无障碍法治关注虽有限但关注程度较深;在各专业建设中,普遍对视障群体的包容度预期较低,而对听力障碍群体相对更高。我国高校资源在面向残障群体的包容性在逐步增强,但各专业对无障碍的研究探索正在路上,其中与残障群体有效沟通衔接的桥梁比较缺乏,需要加强多元融合协作。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生矣晓沅在分享中表示:无障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青年人有技术,也有热情和理想,而且对于包容性、多样性的接纳程度也更高。所以,青年人是未来提升无障碍环境水平的主力军。但是,首先需要我们树立无障碍意识,然后主动参与到无障碍建设中来。我相信,不论岗位与专业,不论能力大小,我们每位青年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无障碍事业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副会长、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严宇桥在分享中表示:在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下,弥合数字鸿沟,不仅仅要关注“见得到”、“会使用”的问题,同时需要重点关注细节,如“怎么用”的问题——不仅要增加“access接入的渠道”,拓展“basic skill基本的技能”,也要兼顾“content网上的内容”和“desire个人上网的动机”的公平合理性。因此,技术不仅仅要赋权更多人,使其有可能,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更要赋能更多人,让弱势群体也拥有使用互联网拓展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点,对于数字技术的使用素养的培养和倡导是非常重要的。


    此次论坛既为致力于推动无障碍发展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向社会大众普及了无障碍理念,点燃了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无障碍事业发展的热情。微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技术性企业,为倡导、推进无障碍技术发展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家特色新型智库与学科交叉创新平台,为我国的无障碍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次论坛是多元协同合作促进包容性社会发展的重要示范。

    无障碍,是包容性社会永续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是保障所有人平等和尊严的基本条件,也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内涵。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来,共创美好。

 

文字/隋康尼

 

All Right Reserved ©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2018 ICP备14033128号

联系电话:010-62798379

邮箱:adi@mail.tsinghua.edu.cn

扫描关注微博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