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活动花絮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2024年7月11日,“非常无障碍”沙龙精细策划和举办了青少年儿童专场“无障碍聆听”。中国残联理事、中国聋人协会原主席杨洋进行了精彩的特约主旨演讲。瑞士索诺瓦集团听力学与健康创新高级副总裁斯蒂芬·劳纳(Stefan Launer)先生不远万里参加此次活动,和国内专家学者一起,为参会的小学生,北京中学国际部、人大附中的中学生,以及清华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大学生们,从跨学科、跨领域视角,围绕听力健康领域的全球视野、人工智能、基因科技、服务设计等前沿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此次活动是一次树立价值、跨界思考、直面用户需求和世界级高水平专家对话的聚会。会议由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邵磊院长和北京中学国际部孙喻琨同学联合主持。
首先,活动强调了广泛的公众参与,全龄友善。参会者有社会组织负责人、社会公益活动人士、专家学者、企业总裁、大中小学学生,有聋人也有听人,有“口语者”也有“手语者”,还有轮椅人士。
其次,活动现场就是高科技的体验。论坛以科技产品构建了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索诺瓦稳态声塔系统优化了全空间声场分布,改善听障者的听觉体验,使他们能够更清晰地接收和理解周围的声音;可开关实时字幕以及人工智能中英文互译的部署,让会议发言突破了语言障碍;便捷的移动坡道克服了过去既有建筑的障碍,轮椅人士畅通无阻。
第三,会议充分体现了无障碍志愿服务的意义。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同学作为专业手语翻译志愿者全程支持,营造了一个示范性的无障碍议场景。
第四,会议内容从交叉学科、激发学术支取的角度精心策划。从科学规律到技术研发,从工程产品到艺术创新,从基因技术到具身智能,无论是专家的讲解还是青少年们所提出的犀利问题,都呈现了“跨界创新”与“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无穷魅力。
图 杨洋在作主题报告
此次活动的主题围绕杨洋的《中国听障群体福祉促进与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演讲展开。她以时间线为轴,梳理了中国听障群体福祉促进的三个阶段:从初期的“得到同情”,到成长期的“得到治疗”,再到当前发展期的“得到支持”。杨洋详细介绍了各阶段的重要政策与措施,并指出科技进步虽显著提升听障群体生活质量,但仍需持续努力推动政策保障和科技助听,创造更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
杨洋特别回应了北京中学的优秀学子提出的“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如何参与和促进社会对听障人士的包容度”问题。她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政策引导与社会环境协同推进,确保听障群体信息同步获取,实现全面融入社会。
图 斯蒂芬·劳纳在作主题报告
斯蒂芬·劳纳先生带来了精彩的专业报告“听力健康——社交福祉的关键(Hearing care –social cure)”。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听力障碍的机理与表现特征,系统地回顾了全球听障状况、助听辅听领域的技术演进和最新成果,尤其是强调了听力健康在人和世界关系中的桥梁作用,以及听力障碍带来的社会、情感和健康问题。他还介绍了索诺瓦作为全球最有实力的听力解决方案提供企业之一,在可持续发展、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探索,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了社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融合促进听力健康的巨大前景。
图 季林红做交流发言
圆桌对话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季林红,集成电路学院助理教授郭瑞,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研究生张垣,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李晗静,索诺瓦中国区创新中心高级总监管晶晶,以及来自广东的无障碍公益资深倡导者方坚泽等多位嘉宾围绕“学术研究与技术转化”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管晶晶详尽阐述了索诺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创新实践与应用成果,她着重强调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关键作用,并分享了集团在中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功案例。李晗静拥有近30年教学经验。她强调了解听障群体真实需求的必要性。从“听得见”到“听得明白”需要多学科融合,开发智能化教学工具,实现双向有效沟通,通过有效沟通和多感官刺激辅助教学。季林红作为生物机械领域专家长期深耕残疾人康复研究,指出传统康复手段局限性明显。他强调勇于打破传统束缚,积极探索颠覆性的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与对残疾人需求认知的不断深化,我们必须拓宽视野,以科技赋能康复,为残疾人群体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郭瑞介绍了他所在的任天令教授团队的智能电子皮肤器件与系统多项创新成果,智能电子皮肤是一种通用技术,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和执行器,能够实现对压力、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与反馈,在医疗康复、人机交互、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张垣则分享了为0-3岁听障儿童设计的沉浸式、多模态、多感官互动装置,帮助听障儿童学习发音。索诺瓦高级副总裁斯蒂芬·劳纳先生说这是他看到过的最有创意的方案之一。方坚泽作认为技术和产品如人工耳蜗、轮椅和外骨骼等虽重要,但无障碍环境和设施的配套同样不可或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念应灵活主动,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沟通解决问题。此外,无障碍标准需细化,以应对实际场景中的多样化需求。
图 学生们积极向发言嘉宾提问
针对嘉宾们的精彩讲解,来自北京中学国际部、人大附中及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们积极提问,展现了他们对听力健康领域的浓厚兴趣与深刻思考。在学生们的提问中,多个问题围绕听力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展开。学生们询问了机器学习如何优化儿童人工耳蜗的听觉兼容性、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在听力康复中的最新进展、听障设备技术的未来趋势、个性化辅助器具的生产挑战以及人工耳蜗的耐用性和维护成本等相关问题。
斯蒂芬·劳纳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回应,强调AI将显著增强听力技术,包括儿童人工耳蜗的听觉兼容性。他提到基因编辑技术的进展,展示了听力损失治疗的新希望。展望未来,听力设备技术将在AI推动下取得更大进步。索诺瓦集团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全球布局,努力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最后,他呼吁提升社会对听力健康的认知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他的回答激发了学生们对未来科技助听事业的憧憬与期待。
图 与会成员合影
活动结束后,北京中学国际部的多位学生深受触动,纷纷撰写参会感悟。崔心洁感叹活动汇聚顶尖专家,展现了无障碍事业的社会意义;胡佳欣则对现代听力技术的飞速发展充满期待,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姜舒涵则意识到无障碍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心灵的沟通,决心以实际行动支持无障碍建设。学生们的感悟不仅体现了活动的深远影响,也彰显了年轻一代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交流,还为青少年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组织更多类似活动,推动听力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普教育。同时,研究院将关注青少年教育,提供更多了解科技、参与科技的机会与平台。让我们携手共进,共筑听力健康未来!
文字 视频:隋康尼
All Right Reserved ©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2018 ICP备14033128号
联系电话:010-62798379
邮箱:adi@mail.tsinghua.edu.cn
扫描关注微博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