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3月,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学生无障碍研究协会在建筑馆启动了通用无障碍校园体系研究SRT(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并从无障碍环境现状、需求群体特征、“平等、包容与多样”理念、通用无障碍建设体系四部分内容为主进行了分享,20多名来自多个院系的在校生积极参与,并展开热烈的互动讨论。无障碍研究院副院长孙一平为同学们进行了题为“中国无障碍发展现状与残障群体特征与需求”的分享。
图 孙一平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第一部分 中国无障碍发展现状
(一)通报2018年五个重要事件
1.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冬奥场馆时强调: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
2.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
3.11月5日住建部等5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工作的通知》
这3件事体现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和把无障碍扶贫脱贫、无障碍美丽乡村紧密结合起来,表明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到深层次、广覆盖的新阶段。
4.11月28日,联合国成立无障碍指导委员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启动仪式,联大主席主持会议,目的是改善联合国机构内的无障碍条件(2017年研究院现场帮助指导联合国驻华机构进行无障碍改造),以推动残疾人权利公约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无障碍有关条款的落实。康复国际(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为这个百年国际组织连任主席)受邀加入联合国无障碍指导委员会。这是联合国一大事件,它传递两条信息:一是联合国要在推动全球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二是联合国要在推动全球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行动的主导作用。
5.10月15日,世界各国与全国各地的无障碍专家、政府与企业代表以及关心无障碍事业发展的残障人士500余人,参与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包容与多样”无障碍发展国际学术大会暨(第三届)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年会。20余位来自日本金融服务署、美国雪城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国际残奥委会、欧洲无障碍旅游协会、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政策、设计、技术、产品、教育等无障碍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瞻性信息进行了分享。大会庄严发布《通用无障碍发展北京宣言》,强化我国在新时代面对城镇化诸多挑战的信心,加深对全社会平等、包容、永续发展的认识,实现我们的共同愿景。
(二)总书记亲自督导无障碍的为民情怀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深入基层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送去最贴心的关怀和最美好的新春祝福。走在一座四合院门前,总书记指着一条坡道对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说:“这个台阶有点不安全,你们要想办法,要让老百姓出行的更加安全”。总书记特别关注无障碍实施建设的浓浓为民情怀,深深打动着全国人民,总书记的“大爱于心,大美于行”必将推动全国无障碍环境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一个细节,引发我们对校园无障碍安全畅行的深度思考;一声提示,唤起我们对校园无障碍系统化建设与改造强劲的使命感;一句嘱托,激发我们对校园无障碍系统化建设与改造的紧迫感;一个愿景,描绘出我们对清华大学建成无障碍环境的世界一流大学美好的憧憬。
(三)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
1.中国无障碍建设第一个里程碑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无障碍环境建设起步晚20余年。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邓朴方同志倡导推动下,1985年3月,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组织北京市残疾人协会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发起了一场名为 “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的研讨会,让“无障碍”首次进入国人的视野,成为了新中国无障碍建设的第一座里程碑。效果一:会议发出了“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效果二:同年北京市政府将西单至西四等4条街道作为无障碍改造试点;效果三:同年 4 月在全国两上,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在建筑设计规范和市政设计规范中考虑残疾人需要的特殊设置”的建议及提案,得到了代表、委员和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效果四:同年在北京方庄改造无障碍小区,完成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的试点任务,得到国际好评。虽然是初级水平,但影响很大,取得了初步经验。
2.中国第一次站在无障碍建设的“起跑线”上
1986年7月我国发布了中国首个建工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版),1989年4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走上正规化,中国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自此有据可依,不难看出,一部规范标准从发布到实施用了近3年的时间,表明其推行中的艰难性、艰苦性与艰巨性,告诉后来人:一个新事物不是能简简单单、稳稳当当地站在起跑线上的。经过巨大付出,毕竟为我国无障碍法制化体系建设夯实了基础。
3.中国无障碍事业蓬勃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后,各地方加大无障碍建设与改造的力度,全国以创建无障碍城市(简称“创城”)为标志,使无障碍建设与改造进入了高潮期。
①创城的含义。1974年联合国提出创建无障碍城市的概念:无障碍环境城市是对健全人、病人、儿童、老年人、青年人、残疾人等所有人群都能够平等、自由、无障碍生活的城市。
②“创城”过程。发起阶段,随着社会无障碍需求加大,无障碍用户群体维权意识增强。2001年大连市首推“创建大连无障碍城市”口号,北京市朝阳区首应,提出创建无障碍城区的目标,引起了建设部等政府、专业系统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创城”进入研讨、酝酿和谋划期。初创阶段,建设部2004年创建北京、广州等12个无障碍示范城市和15个无障碍先进城区,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荣列名下。当时无障碍标准体系不健全,创建工作体现出探索性、实验性、推动性,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发展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后全国无障碍“创城”进入高潮期。“十二五”期间,住建部组织全国创建156个无障碍城市,虽然一些城市创建水平不高,却使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上了档次,也是民族文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和缩短国际差距的过程,这是“创城”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全面小康建设和未来“十四五规划”期间,即“后小康时期”,国家推出了开展无障碍环境村镇创建工作,把无障碍建设推向农村、推向西部、推向“一带一路”、推向边远贫困地区,必将大幅度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4.中国无障碍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
①中国加强无障碍建设立法。截至目前已有10余部法律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了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都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2012年实施的《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是国家第一部无障碍行政性法规。此外,北京市等10余个省市、深圳市等20余个地市人大通过了加强无障碍建设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第七条对无障碍建设与改造、信息无障碍定义做了明确规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密集出台涉及无障碍建设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有36部(是史上最高点),形成了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无障碍国家立法社会呼吁越来越高,这是无障碍法治天下的根本保障。
②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现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纲要》以及中央关于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等文件,明确要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维护。国家发改委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以专章专节列入公共服务;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景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住建部、中国残联等联合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初步形成我国城市无障碍化的基本格局;一些省市编制无障碍地方发展规划(北京市编制了“无障碍系统化设计规划”),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向好局势,使无障碍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有了实体保障。
③国家逐步建立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有关行业部门形成了规范标准、设计图集、技术导则、建设指南等标准体系,针对城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民航机场、铁路站车、特教学校、网站设计、无障碍家改、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港口等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制定了标准规范,为科学“创城”提供了技术支撑。2017年11月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2018年5月颁布了《导盲犬》国家标准,7月通过了残疾人多层工业厂房无障碍标准,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正在牵头编制《雄安新区无障碍建设规范导则》等,充分发挥了无障碍专业技术领域基本法规的作用。
图 清华大学校园无障碍SRT项目启动交流会现场
第二部分 残障群体特征与需求
(一)残疾人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的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残疾人数为8300(现为8500)万,占总人口的6.34%,持证残疾人3500万。
(二)三类残疾的定义、分级
1.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能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目前全国现有视障者2010万。
①一级盲: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2,或视野半径小于5度。
②二级盲: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 0.02,而低 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
③一级低视力: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1。
④二级低视力: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1,而低于0.3。
2.听力语言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从而都难能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力言语残疾包括:即聋又哑、聋而不哑、单纯语言障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全国现有听障者1300万。
①一级聋: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或等于91分贝(dB,听力级,下同)。
②二级聋: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71分贝,等于或小于90分贝。
③一级重听: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56分贝,等于或小平70分贝。
④二级重听: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41分贝,等于或小于55分贝。
3.肢体残疾是指人的四肢的病损和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肢体残疾包括: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而截除或先天性残缺;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脊椎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中枢、周围神经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①一级残a.四肢瘫痪、下肢截瘫,双髋关节无自主活动能力;偏瘫,单侧肢体功能全部丧失。b.四肢在不同部位截肢或先天性缺肢,单全臂(或全腿)和双小腿(或前臂)截肢或缺肢,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小腿)截肢或缺肢,双全臂(或双全腿)截肢或缺肢。c.双上肢功能极重度障碍,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②二级a.偏瘫或双下肢截瘫,残肢仅保留少许功能。b.双上肢(上臂或前臂)或双大腿截肢或缺肢;单全腿(或全臂)和单上臂(或大腿)截肢或缺肢;三肢在不同部位截肢或缺肢c.两肢功能重度障碍;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③三级a.双小腿截肢或缺肢,单肢在前臂、大腿及其上部截肢或缺肢。b.一肢功能重度障碍,两肢功能中度障碍。c.双拇指伴有食指(或中指)缺损。
④四级a.单小腿截肢或缺肢。b.一肢功能重度障碍;两肢功能轻度障碍。c.脊椎(包括颈椎)强直;驼背畸形大于70度;脊椎侧凸大于45度。d.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大于5厘米。e.单侧拇指伴有食指(或中指)缺损;单侧保留拇指,其余四指截除或缺损。
⑤不属于肢体残疾范围:a.保留拇指和食指(或中指)而失去另外三指者。b.保留足跟而失去足的前半部者。c.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小于5厘米者。d.小于70度的驼背或小于45度的脊椎侧凸。
(三)残障群体无障碍需求
无障碍环境建设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向事业发展短板发力。而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弱项,是源于无障碍用户的需求,我们攻坚克难的标准也在于是否满足无障碍使用者的需求。
1.视障群体需求。主要包括:导航体系、人机交互、音字互换、语音提报、景观(场物)再现、色明色差、辅助器具、避难避险等。
2.听障群体需求。主要包括:导引系统(导医、导购、导游等)、字幕工程、手语交流、聋儿语训、音(含手语)字互换、避难避险、辅助器具等。
3.肢障群体需要。主要包括:坡道、直梯、无障碍通用卫生间、低位服务和辅具等所有能畅行的物质无障碍环境必须连通,不设任何障碍。
4.其他障碍其他需求。主要包括: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无障碍需求,如高龄群体、妇女儿童、伤病患者、负重人员、临时需要等等。深入研究智残和精残群体生活状态、活动规律,逐步解决这两部分群体无障碍需求。要加强软性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社会文明与进步。
同学们,只要对加快校园无障碍化工作意义认识的越清楚,对这一事业的初心越明确,对此事物运行轨迹理解的越透彻,我们就越有紧迫感,实操中就会更自觉、更积极、更热情,在完成其使命过程中成果就越大,工效就越高。近些年来,全国无障碍建设大环境催人奋进,我们校园无障碍化建设与改造迫在眉睫,我们就是要以这样的大背景来加快催生强化使命感,包容、自由、无障碍的清华校园一定是能让学子们具有更大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世界一流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2018 ICP备14033128号
联系电话:010-62798379
邮箱:adi@mail.tsinghua.edu.cn
扫描关注微博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