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力扬:电梯可以作为紧急疏散避难设备吗?

2020-07-28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日常我们在电梯轿厢内外的显眼之处,都会看到当发生火灾或地震时,禁止使用电梯的警示图。而医院的住院患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发生火灾、地震以及各种公共事件等紧急情况时,如何进行有效的疏散避难避险一直是一道难题。

 但是如果站在通用设计的角度,以通用无障碍的理念从设计初始阶段就考虑到特殊人群的安全疏散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满足这些特殊人群对于疏散避难的需求。

 国外的一些设计团队日常我们在电梯轿厢内外的显眼之处,都会看到当发生火灾或地震时,禁止使用电梯的警示图。而医院的住院患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发生火灾、地震以及各种公共事件等紧急情况时,如何进行有效的疏散避难避险一直是一道难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这些特殊群体自身缺乏自主避难的能力,移动困难;二是由于建筑空间的制约,在普通建筑物内设置的紧急避难竖向交通体系,是以可自由行走的健全人作为使用对象,很难兼顾这些特殊的使用人群;三是能够满足特殊群在建筑实践中,针对特殊人群的疏散避难问题有不少较为深入的探索。日本顺天堂医院新建的住院楼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这栋建筑共21层,高度接近100米,是日本首座同时设置“避难电梯”及“临时避难区”的高层建筑。该建筑是2014年建成,由日本设计事务所进行方案设计,综合建筑公司清水建设完成施工图设计并承担了建筑施工。在落成验收之后,该建筑获得了东京消防厅(局)发放了以使用电梯作为紧急避难手段的许可证,这是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第一张。

日本顺天堂医院新楼(后面)外观.jpg

图1 日本顺天堂医院新楼(后面)外观

 电梯作为建筑的特种设备,自身难以具有很强的防火、耐火性能,因此实现避难电梯的关键是在假想的着火楼层,结合防火分区设置“临时避难区”,此外需要在“避难电梯”前设置具有独立换气系统的前室,实现对电梯的保护。

 该住院楼的平面呈长方形回廊布局,标准层面积1360㎡,每层有21间病房,可容纳42名患者。设计方案将电梯井分别集中设置在长方形平面的两端,在位于平面中央附近的护士站处,用防火门将该层分割成“出火区”和“临时避难区”两个独立的防火分区,在水平层面上实现了紧急避难,而这两个独立的防火分区都配有消防楼梯和避难电梯。

 火灾发生时,能够行走的住院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组织引导下利用消防楼梯快速疏散。对于无法自己行走的重症患者,则将病床直接推入“避难电梯”快速搬送到指定的避难层。出火层通过启动加压换气排烟装置,在“出火区”和“临时避难区”这两个防火分区之间形成正负压力差,从而保证了“临时避难区”的安全。

 发生火灾后,全部是通过智能系统进行控制,确定着火点、对防火分区进行隔离,以及包括换气排烟产生正负压、自动喷淋、紧急照明、音响警报等。

标准层平面以及“消防楼梯”和“避难电梯”.jpg

图2 标准层平面以及“消防楼梯”和“避难电梯”

 

“出火区”、“临时避难区”和排烟换气的组织.jpg

图3 “出火区”、“临时避难区”和排烟换气的组织

 

 为了避免医护人员在火灾时陷入恐慌状态,医院平时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反复演习,因此在接收到火灾警报之后,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制定的预案迅速有序地展开工作,集中精力快速疏散患者,节约宝贵的时间。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火灾时的避难预案是基于夜间医护人员较少、人员紧张的情形设定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

 设计方之一的清水建设认为,有效的避难设计和预案离不开运营者的理解和医护人员的反复的演习。像顺天堂医院这样超高层医院的全竖向避难设计,依赖于各种智能化建筑设备,更需要医院的运营者和广大医护人员平时反复演练,以及对避难体系的正确理解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除了定期实际演习外,还专门制作了3D视频,方便相关人员在各种必要的场合随时观摩学习。

 高科技的疏散避难系统离不开高性能的建筑技术。一般情况下分割防火分区的卷帘门降下之后,联通两个防火分区的铁门下部都设有固定铁门的门框,而凸出地面的门框会阻碍轮椅、担架和病床的通行。在顺天堂医院新楼采用了新开发设计的防火门,直接将左右门体固定在两侧墙体上,闭合时两门可以相互咬合,这种设计就消除了因地面凸起门框所产生的相关问题,满足了轮椅等的顺畅通行的需求。

回型通廊内防火分区交接处设置的没有底框的防火门 .jpg

图4 回型通廊内防火分区交接处设置的没有底框的防火门 

 顺天堂医院新楼的“避难电梯”设计并不是一个通用型方案,只是设计人员在特定条件下给出的一个解答,而且“避难电梯”也是作为消防楼梯的辅助避难设施加以运用。两端型的电梯的布局也与医院常规的中央核心筒型或L型平面的电梯布局存在着很大差异,特别是对首层平面功能布局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解决特殊群体的疏散避难问题仍然需要设计人员根据不同的设计条件因地制宜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及图片:日经XTECH Vol.027

图文/孙力扬


All Right Reserved ©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2018 ICP备14033128号

联系电话:010-62798379

邮箱:adi@mail.tsinghua.edu.cn

扫描关注微博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