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与北京中学携手探索无障碍教育新路径

2024-05-30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2024年5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常无障碍”沙龙活动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活动特别面向北京中学的学生,聚焦无障碍设计、智能交互、残健融合、老年友好环境建设等前沿话题。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邵磊院长、喻纯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授课。北京中学的周慧副校长亦亲临现场,与师生们一同深入交流。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还为无障碍理念的推广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它也为培养新时代具备无障碍意识的青年人才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为无障碍环境及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教育探索的新方向。

  活动伊始,学生们在研究院隋康尼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展厅内,五彩斑斓的作品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隋老师巧妙地将残障群体的包容性设计理念与展出的作品相联系,鼓励学生们从中寻找灵感,思考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为特殊群体创造更为友好和便利的环境。随后,学生们步行至沙龙主题交流活动现场,与来自研究院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邵磊授课中.jpg

图 邵磊授课中

  在主题交流环节,邵磊向在场的中学生和老师们表示热烈欢迎。他首先以国内外精彩设计案例为引,深入阐述了无障碍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实用价值。他结合空间布局、用户需求等方面,详细讲解了如何在各类空间中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别是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需求。邵院长还分享了辅助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并呼吁青少年关注无障碍设计,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改进无障碍设计,推动社会更加包容和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

 

喻纯授课中.jpg

图 喻纯授课中

  喻纯以“智能交互与无障碍”为题,深入探讨了智能交互与无障碍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他追溯了人机交互的演进历程,从打孔纸带到触摸屏,再到ChatGPT的兴起,揭示了科技进步如何逐步缩短人与机器之间的距离。他特别强调了无障碍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打破障碍,让所有人都能平等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他详细介绍了清华人机交互实验室为视障人士设计的创新技术,包括虚拟盲道系统、触觉反馈手机界面、智能导盲设备以及利用声音和光带指示方向的辅助工具等研究成果。 

  此外,博士后陶书毅、鲁宁和解韵加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陶书毅的“养老院还是居家:我的博士研究及其延伸”为学生们揭示了老年人在养老选择上的考量因素以及居家环境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鲁宁则结合韩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挑战,以及无障碍物理环境的完善、法律法规的更新、技术与创新等应用情况;解韵加则以一系列生动的心理学实验案例为基础做了分享,引起了学生们对心理学领域的浓厚兴趣,并结合心理学实践,讲述了如何走进特殊需要人群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真实需求,用实际行动传递爱与温暖。

  金安园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和学生无障碍研究协会前会长,在分享中强调了残健融合的重要性,以及跨学科合作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此,她带领团队开展了“同伴同行”活动、无障碍主题讲座沙龙及口述电影比赛等实践活动,以深化青少年对无障碍环境的认识和参与热情。

 高梦昭老师以“科学方法:统计学与大数据”为题进行了讲授,强调了数据科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动力。她指出,多样化信息形式如语言、图片等均为数据,数据科学的核心在于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洞察和知识,辅助决策,推动创新。现代统计学作为基石,在21世纪迎来新机遇,特别是贝叶斯学派在机器学习等领域表现出色。此次分享让同学们了解了数据科学与统计学的最新发展,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周慧讲话.jpg

图 周慧讲话

  活动最后,北京中学的周慧副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对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表示了感谢,并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分享。她提到北京中学的教育理念“让世界因我而美好”与活动主题高度契合,并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为构建包容和平等的社会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深刻领悟了无障碍设计的核心理念和前沿技术,还提升了他们对残障群体及其需求的理解与尊重。同学们表示将持续关注无障碍领域的发展,并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为构建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活动也促进了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为培养青少年无障碍意识、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更多类似活动的举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717559984072050164.jpg

图 参与活动的师生合影留念

 

 

 

文字|隋康尼

摄影 设计|林如茵

审核|邵磊


All Right Reserved ©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2018 ICP备14033128号

联系电话:010-62798379

邮箱:adi@mail.tsinghua.edu.cn

扫描关注微博

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