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专家: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更重要

2021-11-22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本文转载自央广网。日前,就《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情况,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副院长孙一平,作为无障碍专家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采访。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超半月 专家: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更重要

(媒体报道原文标题)

 

 央广网北京11月22日消息(记者关灵子)今年7月,《“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印发,为未来5年内,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与方向。如今,不少地区已开始进行无障碍相关条例的修订、实施。

 北京市无障碍建设也正推动中。今年11月1日起,《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开始实施,2004年4月1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无障碍设施建设”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仅两字之差,却意味着北京无障碍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多以及受益群体增大。 

北京地铁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设施(图片来源:CFP).jpg

图 北京地铁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设施(图片来源:CFP)

 

从“设施”到“环境”—— 两字之差 意味受益群体增大

 根据《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无障碍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盲道、无障碍垂直电梯、专用停车位、无障碍厕所等便于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使用的设施。

 而记者对比发现,新出台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则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便于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会服务所进行的建设活动。

 “相较于原来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新引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范围更大、内容也更多。”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无障碍环境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一平告诉记者,除了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外,无障碍环境建设还包括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区服务等。 

 邵磊觉得,这也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无障碍设施建设”变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同残疾人的需求是紧密相连的,是首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出北京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对人的需求的重视,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满足包括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不同群体的需求。

 邵磊解释,在过去,物质相对匮乏,知识与观念相对落后,也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我们对于残疾人需求的重视和满足是有限的。如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对无障碍的内涵与外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孙一平看来,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是行业建设、领域建设,而是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从“设施”到“环境”,这两字之差让通用无障碍理念深入人心。

盲人朋友在导盲犬的引领下参观北京石刻博物馆(图片来源:CFP).jpg

图 盲人朋友在导盲犬的引领下参观北京石刻博物馆(图片来源:CFP)


“信息无障碍”反复提及——让所有人自由、体面、便捷地参与社会

 现代人的生活就是手机不离手,电脑不离身。可能大家平时轻而易举就能获取到的信息,对于视障或听障人士来说,却变得没那么容易。 

 记者梳理发现,本次新出台的《条例》中,“信息无障碍”“信息交流”等被反复提及,对此,邵磊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物质环境、信息环境和服务的系统衔接至关重要。提倡“无障碍信息交流”,能够促进提升新兴技术和相关公共服务的无障碍水平,让所有人机会均等,自由、体面、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

 而在孙一平看来,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考虑许多细节问题。“信息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高科技产品,那么,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能否利用有限的知识掌握高科技产品、无障碍设备的价格是否与残障人士生活水平相符、相关产品研发能否持续满足残疾人需求、残障人士的使用程度能否跟上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他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

 与此同时,孙一平也指出,《条例》发布后,相信北京市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破解难题,将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落实落细。

 

图片 盲人朋友体验网页无障碍浏览功能(图片来源:CFP).jpg

图片 盲人朋友体验网页无障碍浏览功能(图片来源:CFP)

 

消除“观念上的障碍”迫在眉睫—— 无障碍环境建设并非为了少数人

 时下,无论盲人携带导盲犬去餐厅遭遇“不欢迎”,还是携带导盲犬上网约车被拒等现象,都暴露出当前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接纳尚不充分。

 纵观《条例》全文,记者关注到,无论是“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信息交流”还是“无障碍环境”的相关内容,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无障碍理念意识的转变转化,迫在眉睫。孙一平认为,“无障碍”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无障碍与观念无障碍。相比之下,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更重要,也更艰巨。

“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首先应意识到无障碍环境是服务所有人的,不仅仅为了残疾人群体。”在记者进行电话采访的过程中,孙一平举例:“此刻的我们就正在使用着无障碍技术。”他补充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音交流、图文识别、语音识别等,都是无障碍信息交流功能的一种。

 除此之外,孙一平强调,健全人依然需要一个无障碍环境。除信息交流外,在出行时,如遇到负重、伤病或意外等情况,健全人同样需要使用无障碍设施。邵磊表示,中国不仅有世界上最多的残疾人口,同时也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此外,还有一些身心障碍的群体,他们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更高。

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能够帮助有需求的群体享有均等的教育、就业机会。只有先走出家门,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孙一平认为,建设无障碍环境有助于不同群体间互相了解,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化解心理隔阂,从而推动建设友好人居环境。

All Right Reserved ©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2018 ICP备14033128号

联系电话:010-62798379

邮箱:adi@mail.tsinghua.edu.cn

扫描关注微博

扫描关注公众号